当前位置:中华口腔网 > 学术研究 >

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0-07-28 |来源: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 阅读:|
我要分享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的、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在固定矫治过程中,有90%的牙齿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其中多达15%的病例显示超过4mm的严重牙根吸收。无托槽隐形矫治作为一种新兴的矫治技术,其采用的矫治器具有外形美观、佩戴舒适等优点,因而受到众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该技术的矫治原理与固定矫治有很大差异,并且采用间歇性的轻力移动牙齿,这可能会减少牙根吸收的发生。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原理及技术特点,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等做一综述。

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临床研究进展

    1.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1.1原理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透明弹性材料活动矫治器,它是一序列连续的矫治装置,通过不断的小范围牙移动达到矫治的目的。该矫治器不仅可以控制矫治力的大小,而且可以控制矫治力作用的时间;每副矫治器移动牙齿的最大量为0.25mm,每1~2周更换一副。

    1.2技术特点

    (1)美观、舒适、易清洁;(2)矫治器可摘戴,需要患者高度配合;(3)为数字化矫治技术,矫治结果可视化,方便医患沟通;(4)通过附件系统辅助移动牙齿;(5)矫治器为覆盖式矫治器,生物力学较为复杂。

    2.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1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

    非拔牙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为41.81%~68.3%,其中2.83%~6.31%为重度吸收,几乎所有的患者至少有1~2颗牙齿发生牙根吸收,平均每例患者有3.58~8.66颗牙齿发生牙根吸收。但Fowler研究显示,应用Invisalign矫治后,上下前牙并无牙根吸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研究纳入的病例中前牙的移动量较小(牙齿伸长量为0.07mm,牙根唇向移动量为0.25mm),不足以引起明显的牙根吸收,也可能与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有关。一项Meta分析表明,相比于传统固定矫治,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较低。

    2.2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

    牙根吸收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2种方式。定性分析容易因主观因素产生误差;定量分析可以较真实客观地反映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方法包括直接测量牙根长度的变化和间接测量根冠长度比率变化的范围。牙根吸收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3级:(1)轻度吸收,即牙根吸收小于2mm或根冠长度比率变化范围小于10%;(2)中度吸收,即牙根吸收超过2mm但不达原根长的1/3或根冠长度比率变化范围为10%~20%;(3)重度吸收,即牙根吸收超过原根长的1/3或根冠长度比率变化范围大于20%。

    许多学者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引起的牙根吸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大都认为牙根吸收程度较轻。Aman等通过CBCT直接测量无托槽隐形矫治前后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的变化,发现牙根长度的平均绝对减少量分别为(0.47±0.61)mm和(0.55±0.70)mm,上颌中切牙重度牙根吸收发生率只有1.25%;王冠等和Eissa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颌切牙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后牙根吸收的量较小。

    而Krieger等则是通过计算根冠长度比率的变化范围反映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无托槽隐形矫治后牙根轻度吸收者占27.75%,牙根中度吸收者占11.94%,牙根重度吸收者只占6.31%;Gay等和张哲玮等研究结果中牙根吸收严重程度的构成比与Krieger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根冠长度比率变化范围大于20%者所占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3.69%和2.83%。但是Brezniak等曾报道了1例使用Invisalign矫治的骨性Ⅲ类错?患者,矫治结束后,上颌切牙发生的牙根吸收较重(牙根吸收达2mm至根长的1/3),这可能与中切牙曾受过外伤和侧切牙的移动距离较大有关。

    2.3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可能的原因

    (1)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可摘式矫治器,在进食和口腔清洁时需要去除,且有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因牙齿移动效能未能完全表达,偏离设计轨道,需要重新设计方案,有较长的间隔期,所以产生的矫治力是间断不连续的,一般认为间歇力不易导致牙根吸收,可能间歇力更符合牙齿移动的生理状态,在间歇期牙骨质可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

    (2)无托槽隐形矫治牙齿的每一步移动都是精确设计的,最大化避免了牙齿的往复运动。牙齿的往复运动不仅是导致牙根吸收的高危因素,而且会延长矫治时间,也会增加牙根吸收的风险。

    (3)Barbagallo等对比了用隐形矫治(ClearSmile®)与传统固定矫治轻力(0.245N)和重力(2.205N)对前磨牙加力8周后牙根的吸收情况,发现牙根吸收的量在隐形矫治组与固定矫治轻力组基本相似,即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加力较轻。多数文献得出轻力会减少牙根吸收的结论。

    (4)对于轻中度拥挤的非拔牙病例,隐形矫治中前牙常设计邻面去釉,减少了前牙的移动距离,可能会减小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

    (5)不同于固定矫治施力的位置位于牙冠中心,隐形矫治是通过矫治器本身和附件来施力的,这可能是无托槽隐形矫治牙根吸收减少的一个原因,但缺乏文献的支持。

    3.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正畸治疗中一种新的矫治工具。影响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因素与其他矫治方式相似,也包括生物因素和机械因素。

    3.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即患者相关因素。目前研究显示,影响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生物因素可能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错?类型、牙齿创伤史等。多数学者认为,无托槽隐形矫治中年龄与牙根吸收无明显相关性,研究中纳入的成人数量比例较高。但有学者研究认为,开始正畸时根尖孔闭合的牙根较未闭合的牙根易发生严重的吸收。Mavragani等发现,年轻恒牙进行正畸治疗有利于牙根的发育。性别是否是牙根吸收的一个危险因素,学者们持不同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性别差异不影响牙根吸收的量。而Aman等则认为,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牙根吸收,他们还发现,种族差异与牙根吸收无明显相关性,可能是因为研究中纳入了136例白种人,而黑种人和其他人种只有24例,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Kathryn等曾对4个种族患者治疗前的牙根长度进行了详细的评估,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种族中,女性的牙根都比男性短;与亚洲人和非裔美国人相比,高加索人和西班牙裔人牙根长度相对较长,惟一的例外是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白种人相比,亚洲人牙根更长。这些发现被解释为短根(亚洲人和非裔美国人和女性)较长根受牙根吸收影响的可能性较小。一般认为,正畸治疗前牙齿外伤会加大牙根吸收的风险。但Ama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牙齿外伤不影响牙根吸收的量,可能与该研究中纳入的外伤病例数较少(只有10例)有关。

    不同的错?类型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程度具有差异性,安氏Ⅱ类错?的重度牙根吸收发生率一般较高,无托槽隐形矫治的研究结果与之类似。固定矫治中,遗传易感性、异常牙根形态、牙槽骨的密度等其他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牙根吸收,但这些因素是否是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还有待研究。

    3.2机械因素

    机械因素即治疗相关因素。目前研究与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相关的机械因素包括:牙齿垂直向和矢状向移动量、治疗时间、治疗后根尖与骨皮质的距离等。一般研究认为,根尖矢状向位移增加会加大牙根吸收的风险。Krieger等研究中发现,仅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牙齿的伸长有关,牙齿的矢状向移动与牙根吸收的量无关,可能是因为纳入的样本都未拔牙,前牙的矢状向移动距离较小。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时间密切相关。一项研究发现,隐形矫治6个月后,牙根吸收发生率为47.3%,矫治结束后牙根吸收发生率增加至68.3%。

    有学者认为,治疗前根尖到骨皮质的距离与牙根吸收无关,而治疗后根尖到腭侧骨皮质的距离越近,牙根吸收越严重。其他的机械因素如牙齿移动方向、隐形矫治器材料及每副矫治器移动牙齿的量的不同是否会影响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有待研究。

    4.小结

    正畸性牙根吸收的发生存在不可预测性,但会在治疗结束时自然停止,即使重度牙根吸收也不会继续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本身采用轻力、间歇力移动牙齿,还需配合临床医生合理设计矫治方案,尽量减少牙齿的移动量,控制矫治疗程等,每半年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以检测任何可能的早期牙根吸收,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牙根吸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非拔牙病例的治疗效率较高,对于复杂病例如拔牙矫治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且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常见于上下颌前牙,尤其是上颌切牙,所以,目前无托槽隐形矫治牙根吸收的研究多局限于非拔牙病例,对前牙的牙根吸收研究较多,后牙牙根吸收研究较少。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临床应用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矫治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矫治范围不断扩大、临床病例的日益增多,对于非拔牙病例牙根吸收还需大样本系统研究深入探索,同时对于拔牙等复杂病例牙根吸收尚待研究。目前关于无托槽隐形矫治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与固定矫治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是否有区别也有待进一步证实。

(责任编辑:爱牙牙)
热门新闻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投稿专用邮箱:1519206@qq.com| 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15-2020 中华口腔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QQ:1519206
中华口腔网,中国口腔行业门户网!